“诺。”能陪少君出来干活的都是家中老人。
如果不是身份不允许,读书多年的程郑皋当然想去考场试试,但是他的姓氏在那儿,关中的小吏又不全是尸位素餐的蠢人,所以在面试时就有人刷下他的资格,算是给程郑家的公子一个体面的结束。
对此,程郑皋感谢这种“温柔”,但他绝不接受自己灰溜溜地离开。
绝不。
随他赴京的老仆虽为少君的经历感到难过,但未因此丧失理智,而是想着从卫家的奴仆入手,避免引起卫家乃至未央宫的警惕。
…………
不知是疯掉的那个考生刺激到他还是科举的试卷难得让他怀疑人生,总之在科举结束后,公孙弘在专供学子的公馆里躺了两天才缓过神来,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堪称是当代范进了。
不过论个人能力,公孙弘比范进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同时也很善于捕捉转瞬而逝的机会。
“这位夫子(古代对年轻男子的尊称),按照陛下的旨意,待科举成句公布三天后,尔等便不再享受免费厢房,所以还请赶快找到落脚之处。”阳陵县的公馆伙计都是见过起起落落的机灵人,因此对挤钱来京的学子们都很客气。
好在这群读书人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纵观前史,资助学子暂留京师的皇帝仅此一位。
阳陵县作为新君登基后的开发重地每日要接成千上万的“游客”与会在此处暂时落户的人。
尤其是在太学府正式开张后,那些前来求学的人总不能在太学府里打个铺盖就此生根吧!
权衡之下,这些在太学府里免费住了半年之久的学子们也该离开了。不然按照范进中举的疯度,不以这种“温和”的方式赶走他们,他们也会成为当地的安全隐患。
“天子仁慈,将赐所有归家学子一千钱的路费。”公馆的伙计见公孙弘交际不多,穿的也很朴素平凡,所以秉着职业素养提醒了句。
第247章
“旅费?”公孙弘是真的震惊了。
西汉以前就没听说过皇帝资助读书人的。
搁在先秦,有个愿意筑台纳贤的君王就已称得上鲜明无双。不然在晋国亡后,燕齐之地的好名声是怎么来的?
一方面是秦楚的名声太烂,晋国三家与宋赵的行为又太蠢。另一方面就是燕齐资助的读书人够多,所以有人投桃报李地为其说话。
相较于科举产业发达的宋代以后,刘瑞做的真不算多。奈何搁在西汉真是惊为天人,以至于某些学子痛哭流涕道:“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公孙弘倒没某些学子表现那么夸张,但也对此吃了一惊:“陛下真是出手大方。”
保守来看,关中光是参加笔试的学子就有一万七千人,其中除去榜上有名的两三千人,陛下光是直接补贴给学子们的路费就有一千四百钱。这还不算安排下去的养廉费与一万七千余学子在阳陵县的住房费。
虽说比起吞金兽般的士兵,学子们的开销最低可至每日十钱。
听起来很便宜是不?
但一个包饭的零工一天就挣十五钱到二十钱。
而要供一万七千名学子一直住到科举结束,其花销也在2600金以上。
要是算上公馆的维护费用与伙计们的开支……
算出一个可怕数字的公孙弘吸了口冷气,真心实意道:“陛下真乃贤明之君。”
这年头能洁身自好,不往死里折腾黔首的就能称作一代仁主。要是像文景二帝那样隔三岔五地给黔首减税,顺带打击当地豪强,那就能称一代贤君。
作为西汉的第五任皇帝兼第六任掌权人,刘瑞在登基之前就很明白萧规曹随的那套已经没有下降空间了。
大汉减税减了三代,愣是将秦半之税杀到三十税一。
再低下去,恐怕在担心国库是否收到税金前,刘瑞得先担心那些土地兼并的富人是否会将皇宫买下。
毕竟在汉成帝时,权倾天下的王氏家族可是过得比皇帝还舒服,甚至仗着的皇太后王政君宠爱与一门十侯的地位而肆意侵占皇室土地。
没办法,比起家中薄田不到一公顷的庶民,那些兼并过多土地的富人才是三十税一的最大受益者。
而且因为后续的补丁过于粗糙,加上汉武帝讨伐匈奴时将口赋下调至三岁并增加不少新型税种,所以在三十税一的文景遗政下,黔首越发凄惨。
惨到民间杀子成风。
有了这些历史案例,刘瑞在登基后没有照旧往田税上砍上一刀,而是专注于他做太子时没有落实的税收改革,试图在废除人头税的同时让富人承担更多税务。
得益于老刘家砍的硕鼠够多,加上刘瑞的祖辈给力,从高后开始攒出一个极其丰厚的内帑,所以这些看似大胆的经济改革实际有着相当高的容错率。加上刘瑞没有心急,而是在提议后花了几年修改方案,做好准备。因此当统钱局开始运营大汉钱庄,关中借着赶考的学子与商队把五铢钱给推广开后,皇帝才借主流货币的大换血让反对的声音的降到最低。
毕竟古代的交通不便,许多政策除了依靠官员自觉,便是需要当地的乡绅帮衬之一。
参考后世的货币更换与汇率查总会催生一波儿富豪。
刘瑞在权衡利弊下决定借货币换血让中底层的富人支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