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是?邻居家老爷爷带人撞开房门?,把晕了?的她背去镇上的医院,全?村人凑钱让她在医院休养了?一周。

    出院后,村长和她商量:

    “咱村一直缺个老师,娃们上学得去其?他村。正好你读过高?中,成绩也很好,就留在村里?教孩子们读书吧?”

    邻居老奶奶拉着她的手劝:

    “一辈子长着呢,没什么是?过不去的闺女?,等你到了?奶奶这?个年纪,再回头看,啥丈夫孩子,父母兄弟姊妹,都?是?虚的,人呐,赤|条|条来,赤|条|条走,啥都?带不走!”

    方立雪就明白,村人什么都?知道了?。

    自此,她成了?村里?的老师,但也独来独往,尤其?不愿和成年男性接触。

    村人约莫都?知道她的心结,男人们自觉躲着她走。

    秋东来的第一天,就被陶今提醒过,在学校他都?是?尽量隔着老远用喊的,也不靠近方老师给她带去困扰。

    别?以为小山村就一定人际关系简单,大家生?活的平静祥和。

    大错特错。

    第220章 雪夜

    雨后, 劳动课上,秋东和学生们忙的满头大汗。

    大家用从家里带来的铁锹锄头, 挖挖填填,准备趁着雨后泥土松软,把学校门口的路往平了修整。

    秋东穿着单薄的短袖,浑身冒热气儿,因为工具使用不当,掌心已经起了水泡。

    随便拉出一个小学生都干的比他像样。

    陶今见状连连摇头,夺过他手?里的铁锹,三两下就?把秋东铲了半天?也铲不平的坑给?整好了, 嘴上也不闲着:

    “你说你, 挺聪明一大小伙子, 怎么干点活儿,一身的力气愣是使不对地?方呢!得了, 这边我来,你去?给?学生们搞搞后勤,拿个水, 抬抬土啥的!”

    秋东可不敢让她干力气活儿。

    你当今儿为啥要修这条路?全是因为昨天?下雨, 陶今不放心村里的老人, 挨家挨户去?瞧, 结果?回?来的路上雨势渐大, 雨水积聚, 路上又湿又滑, 陶今千防万防, 还是在校门口摔了一跤。

    陶今都摔了, 秋东哪里还敢让孩子们放学自己走?这半截儿路是他一个个给?背过去?的。

    虽然眼下陶今自觉问题不大,但秋东瞧她露出来的胳膊青紫一片, 重新把铁锹抢回?来,摆手?打发人:

    “我说陶支书,您就?别跟着添乱了,边儿上歇着吧!”

    这回?秋东打算在路边儿上修一条排水渠,宽深各五十公分左右就?够了。

    为此,秋东和?方老师特意调了课,把两个年级的劳动课放一起,就?能保证每节课都有学生来挖渠修路。

    学生们对于老师的安排没有丝毫质疑和?不满。

    这种事从他们的父辈到他们本人都习以为常,秋东问李招娣:

    “挖渠这么辛苦,等会儿让你们回?教室上课,你们精神也没办法集中,就?没一点想法吗?”

    李招娣奇怪的看了周老师一眼,非常不解的说:

    “挖渠多轻松呀!比连着在山上栽一星期树轻松,也比大夏天?给?老师家除草一整天?轻松,比整整五天?的农忙假轻松。只需要每天?干一节课,三天?就?干完啦,这要有撒想法?”

    秋东觉得李招娣说的又不是方言,他明明每个字都能听懂,但连在一起怎么就?哪哪儿都不明白了呢?

    陶今见秋东不解,给?他解释:

    “这些年上头每年都有绿化?任务,一到春日就?往各个村里运树苗,咱村儿都是五千棵打底,一万棵封顶,学生们是种树的主力军,和?村人一起挖坑挑水,从天?不亮忙到摸黑,饭都是在山上随便对付的,七八天?才能栽完,人都要跟着脱一层皮。”

    秋东心里算了一笔账,以七千棵为准,八天?栽完,平均一天?要栽八百七十五棵,简直难以想象,村里这些老弱病儒是怎么咬牙完成的。

    然而他觉得不可能的事,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他问:

    “那农忙假和?给?老师家农田除草,又是怎么回?事?”

    陶今直起身,捶捶腰,面上的神情也很复杂,似有怀念,似有难过,她说:

    “其实?很多农村孩子都经历过,常态而已,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

    早几年前,农村学生一直都有农忙假的,为了让他们回?去?帮忙种地?,也是让老师们有时间回?去?播种。”

    秋东瞬间明了,不说早前,单就?如今,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基本全是民办教师,大都来自附近村落,每月工资少的可怜,家里以种地?为生,确实?很需要农忙假。

    比如说方老师。

    因此,也就?解释了另外一个疑惑。

    果?然,就?听陶今说:

    “农村不讲究那么多,有些老师确实?是忙不过来,实?在忙不过来大家都理解,让学生帮着干一干也行。

    但有些老师属实?没有师德,直接从课堂上把学生带去?他家地?头,学生从早干到晚,干粮要从家里自带不说,干的不好期末成绩就?会不及格。”

    其实?秋东在村子里这段时间,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要求,他们对孩子的唯一期待就?是长?大了去?外面打工。

    那老师为啥还能用成绩威胁学生,并且成功了呢?

    陶今说:

    “因为很多时候成绩和?助学计划有关,有些社会爱心人士会通过各种途径,每年资助一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对村里人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学生和?老师关系不好的话?,资助名额就?没他什么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