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辣文小说网 > 修真小说 > 桐花万里丹山路 > 第147章
    “你弟弟?”傅及问着。

    “是。”

    “看来他的刀伤恢复得不错,不然也不会这么逍遥。”

    那男子猛地拍了下桌子,谢照卿点了点他的胳膊,对方顿时熄了火。

    傅及见状,只觉好笑,谢照卿继续剥着他的花生米:“介绍下,我弟弟,谢穂。”

    “亲弟弟?”

    “亲弟弟。”

    傅及若有所思:“看着不太像啊,你弟弟跟个二愣子似的。”

    “你!”谢穂差点一拳砸在他脸上,又被谢照卿拦下了:“吃你的啊,别给你哥惹事。”

    傅及见这激将法不管用,便有了些猜测:“你们这么安分守己的?是不是还有个人在附近?”

    “你不用故意说些,”谢照卿波澜不惊,“燕知不在这儿,她去追那个开阵的神秘人了。”

    “追上了吗?”

    “这我就不知道了,她一向任性妄为,也从不把我们哥俩放眼里,自然也不会和我们说这些事。”

    傅及隐隐品出了点什么,比如说,谢照卿对燕知,似乎很无可奈何,而且这次,对他们的敌意明显减轻了不少。

    “你们既然不一路同行,那你现在在做什么?”他问。

    谢照卿终于舍得抛下他那些花生米,抬头看向傅及:“托您几位的福,我现在还在追踪叛徒。”

    “叛徒?”傅及一下反应过来,“就那个,人茧?”

    “对。”谢照卿瞧着他,眼神颇有些玩味,“小道长,你们救的人,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救了就是救了,若是眼睁睁看着他死去,才是违背我的道义。”傅及并不恼怒,“何况,你们一上来便对我们下了杀招,我又如何相信你们是好人呢?”

    谢照卿冷笑:“那时候,见你们救了他,还以为你们跟他是一伙的,那我们可不就下了死手?”

    “是吗?”傅及没有相信他的说辞,“听闻无渡峰本已消失红尘数百载,如今又再现尘寰,是因为什么呢?你们劳师动众来抓一个身受重伤的叛徒,却至今都没有找到,这来龙去脉,恐怕不简单吧?”

    谢照卿笑着,微叹,拎起桌上那壶热茶,给自己倒了一碗,也给傅及倒了一碗:“这些事情,就不劳您操心了。我们各扫门前雪,别互相打扰便是。”

    茶水热气腾腾,散发着朴素的茶香。

    傅及答道:“我无意与二位冲突,也请二位别自找麻烦才好。”

    “嗯嗯,这是自然。”谢照卿点着头,心里也不知在打什么算盘。

    傅及端起茶碗,浅浅啜了一口,谢照卿瞥了他一眼,问道:“燕知的事情,你们知道多少?”

    “你不知道?”

    “我当然不知道,我看上去和她很熟吗?”

    傅及放下碗:“那我也无可奉告。”

    谢照卿觉得有意思极了,大笑:“好一个无可奉告,但我劝你一句,燕知此人,还是少招惹为妙。”

    傅及抬眸。

    谢照卿压低声音:“听说她出身鬼道,当年却是背叛了鬼主施故,最后才至我无渡峰的。”

    傅及微微蹙眉:“背叛?”

    “我主,对她也是十分忌惮。”谢照卿端起碗,向他举了下,“你小心。”

    言罢,他一饮而尽,扔下一串铜钱,就拎着谢穂大步出了客栈。

    傅及指腹轻轻擦过碗壁,有些想不通:“燕知,背叛过施前辈?”

    孙夷则回忆着燕知的一举一动,道:“我觉得,燕知其实并不讨厌施未与何长老,甚至她去追人,也极有可能是为了救人。”

    “等三师弟他们到了,再详谈此事吧。”

    孙夷则表示赞成。

    第70章

    出了客栈, 傅及与孙夷则一道去市集逛了一圈。

    这市集再过几日便要闭市,待过了正月初七再开市,来往的商人小贩都集中于此, 准备赚上最后一笔, 好回家过年。

    傅及二人刚现身, 便引起了大部分商贩的注意。有向他们推销香料的,也有向他们展示布匹绸缎的,美酒珠宝,锦衣华服,其中亦有些道上同修, 推荐了些奇门遁甲、宝剑利刀。傅及友善地拒绝了些,那些人见他确实不感兴趣, 又一哄而散。

    孙夷则本走在他身边, 忽然瞥到角落里,有个很面善的婆婆在卖柿饼。那扁担箩筐搁在身前,婆婆就坐在竹编的小板凳上,笑眯眯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孙夷则心头一动,上前蹲下身,问她:“婆婆,这柿饼怎么卖?”

    “一文钱三个。”婆婆乐呵呵的,说话很清晰, 孙夷则取出两文钱,交到她手上:“我要两个, 谢谢婆婆。”

    “怎么两文钱呐?”

    “快新年了, 讨个好彩头。”孙夷则笑着, 丰神俊朗,“事事如意, 婆婆。”

    婆婆笑得脸上皱纹都团在了一起:“好好好。”

    她向前稍倾身,从箩筐里挑出两个最大的柿饼,用油纸包好,交到他手上:“给。”

    “谢谢。”孙夷则接过,那婆婆许是见他亲切,便多说了几句:“小道长云游至此吗?”

    孙夷则忽地抬眼:“婆婆怎么知道我是个修道之人?”

    “这明山城来往江湖客众多,我日日在这儿卖柿饼,你这样打扮的,我见过一个。”

    孙夷则闻言,便与她攀谈起来:“这么巧吗?晚辈来自临渊,叫孙夷则。”

    婆婆笑着:“我不大记得那人叫什么,那会儿我还年轻着呢。他的穿着打扮和你很像,不过肩上绣着的,是两条鲤鱼。他那时候,也是像你这样,蹲在我的扁担前,向我买了两个柿饼,那模样,真是让人看得移不开眼睛。”